中国作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老师

老师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王昌龄(二)

中国作文网2023-05-17老师付老师的作文
老师对作文的评语,付老师的作文,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作文,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王昌龄(二),老师对作文的评语,付老师的作文,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作文老师对作文的评语,付老师的作文,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作文早先很多典籍都认为王昌龄迟迟不出仕的根本原因是因其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王昌龄(二)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王昌龄(二),

老师对作文的评语,付老师的作文,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作文  老师对作文的评语,付老师的作文,和老师的一次谈话作文早先很多典籍都认为王昌龄迟迟不出仕的根本原因是因其早年贫苦,整个家庭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而导致的。此观点真还有待商榷,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人人都是靠农耕来维持生活的。至于说王昌龄的家庭贫困,这贫与富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那个时代,能让儿孙断文识字的家庭真还与“贫苦”二字相对无缘。也许你会说,王昌龄一介布衣,无人举荐甚至被人顶替了?这估计可能性也很小。刚才说了,自武周以后,国家实行的是自举和试官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毛遂自荐,至于被顶替那是更不可能了。大家知道密封试卷是谁发明的吗?武则天。那时的考试制度是相当严格,对顶替者的处罚也是非常严厉的。或许你还会说,也许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了,只是没有考上吧。这更不可能!大家知道唐玄宗时代对科举考试有什么改变吗?对了,就是逐渐把诗歌的创作加入到科举制度的选拔中去了。且看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的试卷题目,要求做一首诗,题目限定为《望终南余雪》,这个跟咱们高中作文类似,给定题目自由发挥。这对在诗歌方面已崭露头角的王昌龄来说,正不是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大白话:瞌睡遇到枕头了,多舒服啊!亦或歇后语“豁豁擤鼻涕——弄着手上了”所表达的,还不是信手拈来一般简单。我们可以让大家看看王昌龄早期的一些诗歌:《秋兴》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独游》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题灞池二首》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够了,这样的青年才俊考不上才是怪事。况且当时是一年一考,甚至一年几考,只要你有才,只要你有耐心,瞎猫也能碰上死耗子的,况且是被后人誉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通过他后来参加科举一举成名更是明证。也许你还会认为,是不是当时王昌龄已经娶妻生子,延续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因儿女情长而耽误功名了通过王昌龄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家乡既没有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者,更没有漂泊一生而遥夜相思的红颜知己,他甚至没有写过一首关于妻子的诗歌。就连杜甫那样严肃的诗人,也在他乡的月夜,写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诗句,以表达对妻子的相思之苦,至于李白,苏东坡等多情男儿,这样的情诗就更是比比皆是了。如一生困厄在牛李二党的李商隐,就是为了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爱情,一生始终在政治上不如意。虽然后期王昌龄的闺怨诗非常出名,但你如果仔细去读,发现这些诗都是在写自己怀才不遇的矛盾心理,而与卿卿我我的两情相悦风马牛不相及。《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王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闺怨》一诗中只是在表达的怨恨吗?非也!作者只是在借之口,实锤夫婿“我”求取功名,觅侯经年而不得的无奈。而《长信秋词》中,诗人更是通过宫人在凄凉寂寞深宫中,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失落与无奈,“以情选境”,“以情观境”,以景为“代言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凄清心境,这与红尘世界的男女之情大相径庭。由此,我们的判断就是,王昌龄在远游之前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也许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他倔强的性格,使他钻进牛角尖而无法自拔,他一直活在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全社会崇佛大背景下捧着金饭碗却执念嵩山问道的青年才俊武周之前,李唐王朝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并逐渐演化成系统的道教,这对快速恢复整个国家的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689年,即武则天即皇帝位的前一年,以怀义、法明、宣政等“沙门”献上《大云经》一部,谓经中所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即应在当今的武则天身上。武周皇朝一经建立,武则天就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将“二亲之所蓄用,两京之所旧居”,全都布施给了寺庙。并聚集中外高僧翻译佛教经论,并表示要“击鼓,吹螺”,使得佛教的地位远高于道教。当然,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如此崇佛,也许与其母亲杨氏笃信佛教,武则天在入宫之前就有一段“为沙弥的经历”,以及太宗死后又被迫为尼,和佛教有过一段“不解之缘”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其处于政治上的考量,服务于其女皇地位的稳固,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兴起了一股崇佛热潮,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盛唐的鼎盛时期已然而至,王昌龄在诗中也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火热的年代,二十出头的年纪,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本应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一展自己的青春才华。不曾想到的是,青年王昌龄虽已离开家乡,整装起航,但在面朝西方的长安极目远眺之后,却放弃求取功名的大好时机,重整行囊,出人意料地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左转挥“师”南下,远赴嵩山,开始了一段学道的经历。

 

很赞哦!